第两百零一章 三位神探对案件的剖析

    “除了在京营禁军中稳住外,你也可以关注一下辽人的谍探组织‘金刚会’。”

    饱餐之后,狄进和狄青到了后院,散步之余,也将关键的情报共享:“你之前擒拿的那个犯人,基本可以确定是‘金刚会’的一员。”

    狄青对那个人印象很深刻,还专门打听过:“这贼子被关在皇城司,直到被活生生打死,都没有交代出一句话,虽然他是敌人,但我倒还挺佩服他的意志,‘金刚会’如何能有这等忠诚的死士?”

    狄进认可对方的能力,却没有过于抬高:“所谓死士,不是简单的忠诚两字就能概括,背后必然有着能让他受尽酷刑,却不开口的原因。”

    “我原本也不知具体缘由,直到发现‘金刚会’将京师宅屋作为报酬,交予会中人员,这说明组织的核心成员数量一定不会太多,走的是独当一面的精锐路线。”

    “这也让我推测,犯人同样在京师有一套宅子,而宅子里有他的家人,他自知必死,如果交代出了有关‘金刚会’的任何秘密,家人也活不了,相反守口如瓶,坚持到最后一刻,却能为家人争取一个永远生活在京师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“这才是死士的‘忠诚’!”

    “原来是这样!”狄青动容,他之前连房子都租不起,只能睡京营那多年没有人修缮的漏风屋子,冬天能将人活生生冻死,现在刚刚能在京师外城租房子住,结果那些投靠辽人的贼子,反倒有自家的宅子,双拳紧握:“这群辽狗,太嚣张了!”

    “遇到可疑之处,如果有通知的机会,不要轻举妄动,立刻通知我,倘若没有那個时间,当机立断,别有任何迟疑!”狄进道:“我相信你的判断力!”

    狄青并不贸然保证,又问了几个关键之处,才点点头:“好!”

    “我还有好物赠予你!”狄进唤道:“小乙!”

    林小乙心领神会,从书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书,递给狄青。

    “书啊?”

    狄青本来挺期待的,还以为是什么兵刃利器,接过一瞧,脸顿时苦了起来:“哥哥看得起我,可我识字实在不多,这兵书……怕是看不懂哩!”

    “那就多认认字,这总没有坏处,至于兵书嘛,看得懂就看,看不懂就按照你所想那般,不必生搬硬套!”

    狄进并不说大道理,只是关照道:“想要成为一代名将,不见得一定要熟读兵书,但在国朝成为一代名将,你至少得做出喜爱读兵书的样子,而不是如五代那样,只知战争与杀戮。”

    宋朝的国策其实从来不是重文轻武,而是崇文抑武,崇尚文教,抑止兵戈,初衷是好的,但平衡是最难维持的,矫枉过正却很简单,崇文抑武就演变为了重文轻武,走了极端。

    这点狄进改变不了,因为如今距离五代乱世没有过去太久,不是说几句大道理,就能消除人们心中的成见的,甚至武人自己都很烂,普遍存在着贪功冒进,不遵上命,养兵自重等等五代遗毒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狄青想要更好更稳的前途,就得多读书,至少要让文官觉得他多读书了,那样才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话语权。

    后世有一种说法,狄青在政治上反复横跳,曾经好几回背刺过恩主,执行对头下达的命令,但实际上就是水洛城筑城案,狄青严格遵从了尹洙很不理智的命令,让范仲淹和韩琦对于筑城的分歧进一步扩大,最后一发不可收拾,险些引起党争,所以很多人觉得狄青对不起以前提携他的人。

    但对峙的两边,都是对狄青有过举荐和提拔的,包括尹洙在内,也是上司与好友,这与其说是横跳背刺,倒不如说政治上太蠢。

    本来相关人士都是曾经的领导,又为了国家大事而争执,并非一己私欲,狄青完全有立场出面,调和双方的关系,尽可能地做到消弭矛盾,制止争端,毕竟他那时的官位不低了,有能力参与到这种大事中。

    结果狄青选了一个最死板的法子,严格执行上命,尹洙说什么他听什么,直接抓人,激化了事态。

    不过正因为他是执行上命,朝廷也没怪罪狄青,尹洙则大受影响,为自己冲动的决定付出代价,仕途基本终结,而从狄青这种行为反应出的性格与格局,也为后来自己憋屈而死埋下伏笔。

    一个小兵,可以严格执行上命,哪怕是错的也毫不动摇,但将领则不同,将在外,军令有所不受,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应变,狄青在战争上表现出的才能自是不必多言,但政治智慧始终不够,而一个政治智慧不足的武人,却又身居高位,下场如何,其实就是可以预见的了……

    所以范仲淹最初让狄青多看兵书,是真觉得这是个将才良臣的好苗子,值得培养,现在狄进同理,能读书还是多读读书吧,实在读不进去,先装装样子,有习文兴趣的表现也行。

    “好-->>